一直以来,白酒被当作是劳动人民的劳保福利品。因此,即便是物资最稀缺的年代,轻工部门都想方设法生产白酒,以满足劳动人民物质精神的双重需求。
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,为了节约粮食,以轻工部主导的科研攻关从未停止过,例如:
1955年,总结烟台试点经验,尝试以橡子代替粮食酿酒;1956年,轻工业部重庆工业试验所试点以酒精兑制白酒;1962年,轻工部与上海香料所合作,研究酒精配制白酒;1963年,国家科委制定10年酿酒政策,提出液态发酵和薯干酒的发展方向;
1964年,轻工部组织山西汾酒试点,在此基础上研究以饮料与香味物质合成白酒;1966年,山东进行串香法白酒总结试点,临沂酒厂推出薯干优质酒。1967年,青岛酒精厂试点调香工艺,仿制出泸州老窖二曲酒风味。……这些探索和研究,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白酒生产率,降低了成本,增加了产量,节约了粮食,保证了劳动人民对白酒最基本的需求。但是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消费者收入水平逐渐提高,大家对白酒的需求已经从“有没有”变成了“好不好”。
这时候,那些大批量、低成本复制的白酒,很难满足高层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,而集传统工艺、纯粮酿造、核心产区、匠心工艺、品味独特等因素于一身的酒中工匠,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。